近日,古城西南隅刚刚建好的“小西湖”公园里,只见一片结着薄冰的湖水周围,有环绕回转的亭廊,有石质的拱桥,湖边有栽植的名木,还有石板兼鹅卵石铺就的小路,古朴的路灯,平坦开阔的亲水广场以及各式景观小品,展现出古典园林特有的典雅和气派。
史话>> 池塘已越千年 古贤光照丹青
据74岁的原古城居民陈保荣介绍,这个“小西湖”的前身是被称为“西南坑”或“白衣堂坑”(因北面原有白衣观音堂而名)的一处旧池塘,以前池塘还大,往北还有较大水面。“相传千年以前,它是‘二十里铺’老村庄里的一个村坑。”
聊城故城原在“旧州洼”(今开发区徐田村南)处,那时这里是一个村庄,因离城二十里,故有“二十里铺”之称。北宋淳化三年(992),聊城迁来今址。到了熙宁二年修筑城墙后,二十里铺被围入城内,从此称为“二十里铺街”,相沿至今,成为东昌古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巷。
陈保荣回忆,他小时候池塘水很清澈,浅处依稀可见虾米、小鱼在游动。岸边杨柳依依,遍地野花异草。夏天里男人们在其中洗浴,经常有人在树下围坐聊天,也不断有妇女来这里洗衣。“此情此景已经多年不见了,后来水质变得浑浊不堪,面积也逐渐萎缩,人们早就盼着治理了。”
对古城历史素有研究的高文广告诉记者,明代后期,池塘岸边住着李应麟、李应凤兄弟二人。李应麟孝敬父母,对继母如同对待生母一样,对弟弟悉心教养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)遭遇大灾,李应麟倾囊购粮,放赈灾民,被朝廷授予尚义衣冠。地方上将其树为道德典范,入乡贤祠,还建立了专门纪念李应麟的孝义祠。李应凤广做善事,成为出名的“善人”,也被树为楷模,死后被供奉在“忠善祠”中。“几百年来,这里的居民常常坐在池塘边上讲述他们的传说。”
池塘周围,还出现过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和世家,其东出过名门安家,有武举安跃拔、进士安庆澜;东南有靳家,出过进士靳文锐、靳登泰,还有四名举人;东北方向有武状元李梦说(音悦)的府第。“都在离池塘百余米之内,文士们喜欢在水边散步踏青,吟诗作对;武官们喜欢在水边演练武技。水岸泥土中遗留着这些古代名流们的足迹。”
风格>> 亭廊相映碧水 轩榭蕴含诗意
据施工人员介绍,小西湖建设起于今年夏初,至秋初完成主体工程,此后又进行了亭廊和驳岸施工。站在城墙西南角楼上登高俯瞰竣工后的小西湖公园,可见亭廊轩榭、小桥流水、名贵树木,无不体现出唯美的意境。
公园长宽都有百余米,中间一泓清澈湖水与亭廊、拱桥、小路融为一体。亭廊总长达四五十米,其间三拐弯;顶部全部为木质结构,顶尖高耸,飞檐翘角,甚是美观爽目。外围冬青、松柏及各种名贵树种、花卉,以及蜿蜒曲折、忽而上坡、又转而下行的路径。四角各有样式各异、或一层或二层的木质亭子。东北角处的六角两层亭子最具特色,坐落于奇形巨石打造的假山之间,巍然屹立,傲视群小。“这些亭子、长廊、小桥、房屋,皆仿照明清建筑复建,突出中式风格。”一位施工者说。
在此游览的一位文质彬彬的先生深有体会地赞叹说,虽已进入深冬时节,这里依然呈现出如此绿意盎然的景象,诗情画意尽在其中,“让人看了心情十分的舒畅。”他说,工作之余,来此闲庭信步,走在曲径通幽的铺石小道上,尽可感受到盛世生活的静谧安好。 |